传承精神力量,照亮时代征程。
荆楚大地,抗战遗址星罗棋布、英烈故事代代相传。在湖北各地大中小学校园,有的存有抗战遗址、有的修复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有的建起抗战名人陈列馆。这些镌刻在荆楚大地的抗战地标,已成为爱国精神最铿锵的注脚。
它们,犹如一支支闪耀的火种,汇聚成跨越时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红色印记上的奔走与呐喊、热血与斗争,正化成一堂堂沉浸式的大思政课、一部部爱国主义的鲜活教材。
1938年,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激情演讲,激励青年奔赴前线、奔向延安。如今,校内的周恩来故居“十八栋”,凝聚成武大的红色基因,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投身强国建设。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曾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发出抗日文化救亡最强音。学校将历史课堂搬进旧址,英雄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有了温度与力量。
展开剩余81%武当山脚下的草店小学、大别山脉旁的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都曾亲历抗战硝烟。学校将历史设计成特色课程,培训小小讲解员,烈士们救亡图存的光辉事迹,成为学子们的研学手册与精神标杆。
从历史中走来,向光明处走去。
红色地标上,一座座育才学府拔地而起,以一种新的方式让历史“活”起来。
2008年,老河口市第三小学更名“光未然小学”,纪念《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校歌中的“黄河魂”,班级中的“黄河文化角”,让小小少年在校园里随处可遇英雄,播撒下人生的第一粒红色火种。
沿着“光”,追寻“光”,成为“光”。
红色革命的摇篮里,书声琅琅,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火种”在青年一代心中悄悄萌发。
年轻的红色星火,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续写着抗战精神的时代华章。
7月7日,仲夏时节,武汉大学珞珈山上草木葱茏,绿荫掩映中的老“十八栋”古建筑群格外幽静。位于半山腰的27号楼,正是周恩来故居,不时有游客前来参观。
“1937年至1938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在武汉工作期间,曾在此居住三个月,其间组织领导了‘抗日活动宣传周’‘七七献金’等重要活动,会见了斯诺、史沫特莱等著名国际友人。”在周恩来故居展厅,武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席彩云介绍,短短的三个月,在他的激励下,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抗战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领导文化抗战,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向世界介绍中国抗战形势,争取到了更多国际援助和支持。如今,这段历史,已经凝结成武汉大学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让大学生们接受抗战精神的洗礼。 点击查看详情>>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6月24日上午,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一幢老建筑前,一节主题团课正在进行,学生们深情高唱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在校园里的抗战旧址开展主题团课,是该校校史+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
这栋两层楼的老房子,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简称“三厅”)旧址。“三厅”受时任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郭沫若任厅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人士组成,领导全国抗战宣传和民众动员工作。 点击查看详情>>
“这是儿童剧团会旗的复制件,剧团很多成员是我们的校友前辈。”6月26日,十堰市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室,该校应届毕业生黄梓怡正向同学们介绍展品背后的抗战故事。80多年前,草店小学学生加入党领导的儿童剧团,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我们在整理校史的时候,发现了这段历史,特地在1999年新建教学楼的时候,拿出了两间教室打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室。”草店小学负责人徐华英介绍,抗战时期,草店曾被誉为鄂西北的“小延安”。武汉沦陷后,一大批撤出的中共党员及其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和社会团体转移到了这里,这里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鄂西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点击查看详情>>
“铛——铛——铛——!”7月7日,“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深沉而洪亮的钟声响彻校园,提醒师生们时刻不忘国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校园内,“五福寺前后山脉抗战阵亡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巍然矗立。
87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寺庙,周边山头都是田家镇要塞保卫战的惨烈战场。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抗战烈士的遗骸安葬地。解放后,被改建为学校,琅琅书声与历史回响在此交融。 点击查看详情>>
“同学们,你们见过船夫在黄河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吗?”6月24日,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光未然陈列馆,学生们正在上弘扬抗战精神的大思政课。
老河口是《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的出生地。光未然小学原为老河口市第三小学,光未然、老舍、臧克家、姚雪垠等进步人士曾在这里从事文化抗日活动,2008年5月5日为纪念光未然而更名。 点击查看详情>>
让抗战遗址成为大思政课堂
发布于:北京市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