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次“保卫战”系列的主题聚焦于杭州。杭州保卫战堪称一场成功的城市防御战,守军顽强抵御左宗棠率领的楚军和洋枪队常捷军轮番进攻,长达一年之久。最终,在形势所迫之下,守军选择弃城突围,保全了有生力量,清军则获得了一座空城。毕竟,人的存在远比城池得失更为重要。只是,此时太平天国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弃城而去的太平军虽被视作复兴太平天国的希望,但前路依旧难测,他们最终会如何抉择呢?
1861年12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紧紧围困浙江省会杭州。城内的浙江巡抚王有龄亲笔写下血书,急切请求钦差大臣及两江总督曾国藩出兵援救,曾国藩负责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朝廷也迅速下令曾国藩前往救援,但因曾国藩与王有龄之间的矛盾,故意延缓行动,坐视不救。王有龄隶属于前任两江总督何桂清的派系,长期与曾国藩不和。虽然浙江的饷银不断输送至江南大营,却未能惠及湘军,曾国藩对此早已心怀不满,却一直未有机会直接插手浙江事务。
展开剩余87%12月31日,杭州城陷,王有龄绝望自缢身亡。曾国藩等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来临,他立即下令湘军入浙,抢夺这块重要的财税重地,并推荐一人接任浙江巡抚,这个人正是左宗棠。左宗棠早在1860年6月便成为湘军的重要幕僚与主要领袖之一,获委托在长沙自招湘军5000人。虽然拥有自己的兵力,但仍作为曾国藩偏师参战,并未独立成军。此次接掌浙江巡抚,受命入浙作战,左宗棠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左宗棠麾下的湘军(即楚军)也正式脱离曾国藩的直接控制。
左宗棠看到了大展宏图的机会,但手中兵力仅有寥寥几千人,显然无法应对大规模作战,因此扩军成了首要任务。作为浙江巡抚,他对境内的绿营兵进行了改革,剔除薄弱部队,保留精锐。同时严选将领,强化训练与纪律,用优厚的军饷稳定军心。楚军兵力迅速增长到两万多人,实力大增,成为清朝晚期崛起的地方实力派之一。1862年1月,左宗棠带领楚军开始从浙江方向展开反攻,主要对手是太平天国的侍王李世贤。若李世贤能在浙江集中兵力应对左宗棠,加上忠王李秀成和来自江西、皖南的太平军协助,战局很可能陷入拉锯。但天京的洪秀全却频频发出错误命令,令侍王军队疲于奔命,反而助了左宗棠的忙。
雨花台会战期间,洪秀全下令李世贤派兵回京,李世贤只得无奈带主力从浙江回援。会战失败后,洪秀全又命李世贤进攻金柱关,根本无法按计划回援浙江。左宗棠抓住机会,发动大规模攻势,迅速推进。到1863年3月底,浙江大部分地区除杭州、嘉兴、湖州之外,包括宁波、绍兴都已落入清军和洋枪队之手。左宗棠的军队直指杭州,杭州保卫战由此拉开序幕。
杭州是李秀成的势力范围,由听王陈炳文和朝廷将领汪海洋共同镇守。此时,李鸿章在苏南展开猛烈进攻,李秀成本应全力应对两面大军,奈何洪秀全的指挥失误达到顶峰,严令忠王率30万主力北上皖北进行所谓“进北攻南”的战术。苏浙两地的太平军兵力薄弱,缺乏机动性,只能被迫采取防御态势。恰逢苏南常熟告急,陈炳文率兵前往支援,杭州守备重任则落在汪海洋肩上。
汪海洋出身安徽全椒,曾在定远山起义,西征时加入太平军,随石达开远征,后跟随彭大顺、吉庆元、朱衣点等“扶朝天军”返回天京,归属李秀成。他治军严明,军纪严整,战力不俗,令清军对他十分忌惮。尽管他非两广兄弟,且曾追随石达开,忠王军中名位不显,但在太平天国末年纷乱中,汪海洋依旧忠于抗清事业。
面对左宗棠的强攻,汪海洋一边向陈炳文求援,一边审时度势,选择收缩防线,下令桐庐、新城两县弃城退守地势险要、背江面山的富阳。富阳防御工事坚固,之前修筑了大量城垒,成为守护杭州的关键据点。绍兴萧山失守后,残兵退入富阳,汪海洋又调配杭州水营协防,准备水陆联合作战抵抗清军进攻。
这条水陆防线的最大软肋在于太平军水师薄弱。左宗棠洞察此点,决定先发起水战再陆战。与曾国藩一样,左宗棠极重视水师建设,在衢州建起船厂,修造内河战船。楚军水师沿富春江南下,3月24日双方激战,太平军虽然拥有数百战船及炮船,但依旧敌不过楚军水师,战船几乎被焚毁殆尽。江面防线崩溃,楚军随即水陆夹击富阳。眼下形势虽有利,左宗棠深知富阳城坚不可摧,遂命浙江布政使蒋益澧率军会师,准备全力攻坚富阳城。
汪海洋见水营溃败,敌军大举逼近,除了日夜坚守外,还从杭州抽调数万精锐,在富阳东北新桥设防,形成相互呼应的防线。4月11日,楚军在蒋益澧、总兵高连升、熊建益指挥下,分三路猛攻新桥。经过激烈一天战斗,楚军宣称击杀近千太平军,但攻势未能完全奏效,战斗后楚军停火一个月等待援军,显示损失不轻,汪海洋则稳守阵地。
5月5日,左宗棠获悉闽浙总督耆龄调任福州将军,其职位由左宗棠接任,从此掌控闽浙两省军政大权,湘系地位大增。手握两省财权后,楚军长期拖欠的军饷问题终于解决——此前欠发七八个月军饷,如今全数补齐,士气大振,富阳之战也更为激烈不可避免。
5月11日,战事再起。听王陈炳文率军从常熟回援,同时守卫浙江石门的归王邓光明也赶来支援。陈炳文追随李秀成多年,勇谋兼备,深得信任,历任杭州主将及嘉兴守将。回援后,他并未急攻富阳外敌军,而是在新城县附近集结兵力,试图切断楚军补给,打击其侧后。
5月18日,楚军道员魏喻义率军猛攻陈炳文部,陈军死守不退。楚军分兵从小路绕后,陈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撤退,楚军紧追不舍。此役楚军中计,夜晚浓雾弥漫,汪海洋率兵突围富阳,猛扑新城。楚军因迷雾难辨,太平军趁机夺回新城。新城是楚军后勤重地,蒋益澧急率援军赶至,左宗棠亦派10个营从严州方向增援。眼见援兵众多,陈炳文、汪海洋只得撤退。此次战斗楚军伤亡惨重,总兵熊建益更身中数弹,伤重身亡。
太平军气势强劲,左宗棠遂命楚军水师沿江直抵杭州望江门外,登陆摧毁城外太平军营垒。守军震惊,急向陈炳文求援。陈炳文率军返守,富阳前线兵力骤减,依然顽强多次击退左宗棠攻势。左宗棠自称“今亮”,自比诸葛亮,却连富阳都难攻下,遂分析问题根源在于兵力不足。当时楚军共三万人,一万援江西抗堵王黄文金与襄王刘官芳,一万分守浙江各地,仅有一万在富阳,兵力明显不足。左宗棠决定围而不攻,等待其他战场胜利后积蓄力量。富阳前线直到当年九月才再起战事。
九月局势大变,堵王黄文金部太平军撤出江西,楚军后路稳固,部分援军回归富阳。广东南海人康国器(康有为叔祖父)率粤勇加入战斗。左宗棠虽反对“借师助剿”,但也不得不请洋枪队常捷军前来助战。常捷军1500人在法国人德克碑率领下,携轮船洋炮助阵,楚军实力大增。守城太平军利用这段时间加强营垒,城北新筑一处重要防御工事,守护粮道及杭州联系。
然而太平军并未趁机主动出击,依旧采取防御策略。陈炳文甚至回援嘉兴,给富阳失守埋下隐患。楚军攻坚焦点集中在城北新垒,守军必将出兵救援。9月18日,德克碑指挥常捷军炮轰城外营垒,楚军水师协同江面火力掩护,一支楚军别动队绕道城北发起猛攻。守军欲出击救援,却被楚军牵制,蒋益澧亲临前线督战。激战一昼夜后,9月19日城北营垒告破,太平军士气大跌。楚军趁势加强攻势,20日攻破富阳县城及新桥营垒,太平军残部退入余杭与杭州。
经过半年鏖战,左宗棠利用优势兵力和火力拔除杭州外围重要据点,逼近城下。富阳失守后,陈炳文再度率军回援,杭州守卫的重点转移至余杭县。陈炳文镇守杭州,汪海洋负责守余杭。两地间构建新防线,“自西湖至余杭,有营十余座,皆依水设防”。杭州持续加固防御体系,修筑卡垒,城外连营达四十余里。
楚军方面,左宗棠将总督行辕迁至富阳,近前指挥。蒋益澧率军逼近杭州清波、凤山两门,同时派魏喻义、康国器围攻余杭,余杭战事首先爆发。9月21日至10月22日,楚军频繁猛攻余杭外围据点,汪海洋多次出城突袭均被康国器识破,双方交手多次,余杭多数据点失守,守军退入城中。杭州方面,蒋益澧将攻势聚焦连接余杭与杭州的营垒,德克碑指挥洋枪洋炮支援,楚军发动水陆攻势。杭州守军虽获归王邓光明支援,仍节节败退,至10月25日,城外营垒大半告破。
为挽回败局,太平军决定对余杭、杭州前线发动有限反击。11月26日,陈炳文、汪海洋集结兵力企图袭击楚军后路,激战数日,嘉兴守军支援仍不敌楚军与常捷军,太平军只能继续坚守两城。野战上太平军难敌楚军,但守城方面表现顽强。12月,楚军连日攻城收效甚微。
左宗棠再次审视形势,认为攻城无果有两大原因:一是同时攻打两城兵力分散,二是杭州守军不断得到嘉兴、湖州援助。于是他重新调整前线部署,强化余杭兵力,增派7000人增援,自己亲临前线指挥。
发布于:天津市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